深入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
发布时间:2022-08-12    浏览次数:49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领导中国经济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人民立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充分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本保证、指导原则、路径选择、主题主线等各方面,我们要深入领会、全面落实。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体现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明确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要让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步则以实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现代化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个阶段作出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更加突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愈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经济“蛋糕”切好分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增进人民福祉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目标的,党的领导要贯穿于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本在于切实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党作出经济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全面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党中央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党中央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为推动各方面共同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经济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必须坚持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学深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用正确的决策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党领导经济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切实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全面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发扬钻研精神、加强学习调研、注重分析研判,在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同时不断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并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根本就在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在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出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脱离了人民,成为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集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屡屡陷入经济危机,归根到底在于执政党放任资本、纵容剥削,实施了背离人民意愿和利益的错误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中央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切实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必须从根本宗旨出发,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力量推动创新发展,用创新成果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要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增强发展协调性。要着眼人民新期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绿色发展。要提高开放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质量,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经济循环的各个关键环节都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生产环节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分配环节致力于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流通环节致力于有效联通生产与消费,消费环节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各个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如果畅通,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不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堵点、断点,都有可能导致循环受阻甚至停滞,最终影响民生福祉。  


“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我们党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既立足于基本国情,又主动融入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快速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越发明显。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力支撑下,在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所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推动下,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畅通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通过有效扩大内需和建立强大国内市场,切实推动国内大循环更加顺畅,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与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良性互动。在生产环节上,要更加注重对接国内市场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适应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际需要,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在分配环节上,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消费发展夯实基础。在流通环节上,要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在消费环节上,要顺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城乡消费市场,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境外消费合理回流。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都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作出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科学判断;深刻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方,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始终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向,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原则。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且不断升级的需求,充分发挥需求对供给的反作用,推动供给体系提升和供给结构优化。要用供给变革进一步催生新的需求,继而形成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高质量供给创造高质量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关键内容,进一步关注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健康、环境等方面需求。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确保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努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2022年第8期《党建》杂志,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