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方:悟通人性得商道
发布时间:2019-12-26    浏览次数:3078

来源:淄博日报



王亮方,聪敏儒雅,博学多才。清醒内敛,积淀深厚。通晓事理,经验丰富。决策果断,应时应运。眼界超前,占据优势。他拥有独到的商机敏感和深远的商界格局,他领军的淄博商厦系统成为商业领域的佼佼者。


  王亮方,1962年出生,淄博周村人。1981年参加工作,工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山东省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现任淄博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山东省商会副会长、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淄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淄博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淄博市哲学学会名誉会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山东省流通改革发展三十年功勋企业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商业风云人物”“淄博市时代先锋十大代表”“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淄博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王亮方识人所不识,想人所未想,做人所畏做,达人所难达,创造了淄博商业奇迹。


  随时发现弱点在哪 懂得怎样堵漏补强


  王亮方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却不怎么热爱学习。


  恢复高考后,他知耻后勇,经过一年恶补,勉强考进一所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算盘,是会计专业的主要计算工具。打算盘,是会计专业主课中的主课。他觉得7珠算盘上下各有一排珠子无用,且碍手碍脚,便把上下两排珠子用小木棍固定住,使7珠算盘变成5珠算盘。一个小改动,成绩大提高。几年以后5珠算盘出现,王亮方会心而笑。小小算盘,成了王亮方学生时期最美好的记忆。


  18岁毕业,王亮方被分配到湖田供销社工作。报到之时,有人看他小小年纪,瘦瘦弱弱,主张把他退回去。供销社书记是一位老革命,一锤定音:“人家好歹是中专生,咱们不要,退到哪里去?”


  人被留下了,安排什么工作呢?他被临时安排到收购站刷酒瓶子。刷酒瓶子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挺辛苦。谁都不愿干,谁也干不长。王亮方尽心尽力,从不懈怠。每刷一个酒瓶子,能为供销社挣2分钱,供销社从中拿出一点儿提成,每个月他能够挣到5、6元。当时,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收购站领导看他是一棵好苗子,想把他留下,供销社领导不干了:“堂堂中专生,哪能长期刷酒瓶子!”王亮方被要回供销社,开始从事会计工作。


  他到岗的第一件事情,是核对银行对账单。累积三年的账目,厚厚的一大摞,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准确无误核对完毕。


  领导对他刮目相看,把供销社公章、支票、银行划拨单一股脑地交给他管理。保管好抽屉里的这些重要物件是主要职责,他却经常忘记随手上锁。为了长记性,他买了一把“将军不下马”锁,锁开着钥匙取不出来,用绳子一头拴在钥匙上,一头系在腰带上。忘记上锁,一起身绳子就被拽断。久之,养成了随手上锁的习惯。


  那时,供销社的银行划拨单,是主要的进货凭证。凭借划拨单,可以到各个批发站进货。批发站凭借划拨单,委托银行收款。银行把划拨单转给供销社,进行兑付。任何人拿着划拨单,都可以到批发站进货。王亮方发现,采购员一次领取很多划拨单,随身携带,没有登记,更没有领取人签字画押。倘若有人从中搞鬼或者遗失后被有心人滥用,损失可就大了。他立刻为划拨单统一编号、登记领取。改变总会遇到抵制和不解,王亮方说:“习惯了,就好啦!”


  王亮方工作兢兢业业,不争荣誉不抢功,受到同事肯定,赢得领导信任。短短三年时间,他从刷酒瓶子的小工逐步成长为记账员、会计、主管会计、财务股副股长,直到当上这家企业的二把手。


  总是在说自己不行 琢磨点子层出不穷


  王亮方在供销社期间,先后在三家企业辅佐多任一把手。他到哪里工作,哪里就红红火火。有人夸赞他有功,他说:“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一把手。我到哪个企业,那个企业效益都特别好。不是我有啥能耐,而是我的运气好,总是遇到过硬的一把手。”


  1984年,供销社推行承包责任制,经营实体单独核算。供销社下辖7个经营实体,按常规需要在银行增开7个账户。王亮方意识到,多头开户会给监督管理带来不便,更会造成资金浪费。


  他因势利导,大胆尝试,建立了“企业内部银行”,独创“内部应付款”“内部应收款”两个会计科目,月末报表对冲,把复杂问题简单化。1985年前后,国家权威财会学术期刊始现“企业内部银行”论述。很多企业都是发现分散开户弊端之后,才陆续建立“企业内部银行”。


  22岁的王亮方,在二把手工作岗位艰苦磨砺。他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常常为自己的无知和失误懊悔。领导和师傅们却对他信任有加,这让他感悟到:副职出10个点子,有1个点子被采纳,创出好成绩,威信一下子就上来了。正职做了10个决策,有1个决策很糟糕,这家企业很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王亮方在实践中求生存,时不时地想出促进企业发展的好点子。23岁身居要职,正是挥斥方遒的年纪,王亮方一不小心“挥斥”大了,向市供销社主要领导提出“关于供销社改革的几点建议”。没有想到领导作了批示,悄悄话变成了学习材料,这让他始料不及。无地自容之时,市、区两级供销社都想提拔重用他。几经反复,他到任的第二份工作阴差阳错,落在了区供销社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


  第一次仕途坎坷,让王亮方冷静下来。他认识到仅有创意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5个月后,领导找他谈话:“你在这里不上不下的,发挥不出优势,还是下去锻炼一下吧!”一纸任命,他来到正在筹建的淄博公园商场担任副经理。


  当时,社会大环境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商业系统布局城市,供销社系统布局农村。张店城区商业网点都是商业局的天下,大、中型商场分布着十几家。王亮方忘记了自己从主管机关来到下属企业的尴尬,全身心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初始无经验,费力不讨好的事做了很多,却没有消减他积极进取的意志。他爱动脑子,爱管闲事,勤思考,细琢磨,还真提炼出几个好点子。王亮方知道,点子再好,也得一把手欣赏才能实施。


  第一个点子:免费停放自行车。这个点子一出,引发很大争议。有人质疑——免费停放自行车,那些逛公园的人、去百货大楼的人,都过来停放自行车,我们图啥?


  王亮方说:停放一辆自行车收费2分钱,老百姓并不在乎这2分钱。但是,这不起眼的2分钱,却给老百姓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第一印象好了,今天不来买,明天不来买,后天就有可能来买。如果我们不推行免费停自行车,那些逛公园的人、去百货大楼的人,不会到我们这里来。退一万步讲,一大片自行车停在门前,就算是他们不来买东西,也会带来人气儿,这是最大的收获。


  第二个点子:夜间营业。这个点子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咱们这里不比大城市,忙了一天,下了班谁还来逛商店?这样折腾,工资成本怎么算?电耗怎么算?赔本的买卖不能干!


  王亮方耐心做解释:市区的商场都是在下午5:30关门,作息时间和顾客同步。我们在夜间营业,是全市唯一。晚上购物的人,只能到我们这儿来。晚间营业,也许一时效益不很明显,坚持下去肯定收获满满。


  第三个点子:积极推进财税与工资挂钩。1987年,国家进行税收与工资基数挂钩试点。很多企业怕担风险,避之不及。王亮方学会计出身,专业的敏感性让他看到了机遇所在。他怕说服不了一把手,就让税务专员一起做工作。一把手也在琢磨这挡子事,一拍即合。经过一年实践,公园商场根据政策规定,提取的超额挂钩工资比当年基础工资还要高很多。


  王亮方说:“不是我天生就有好点子,而是一把手有大智慧,擅于捕捉好点子,并把好点子完善提升,转化成生产力。”



抱怨是失败的开始 反省是进步的阶梯


正值如鱼得水之时,一纸调令把他调到鲁中商场任副总。从小型(一)类企业到中型(二)类企业任职,责任更大,跨度不小,这是领导和组织的高度信任。如此提拔重用,他却一点儿也不开心。他觉得公园商场,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突遇变故,总结得失,他归结出三句话:遇事不懂变通,必然进退失据;以己之长较他人之短,必然认知错乱;定力不够,急于求成,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


王亮方有感而发:个人定位要精准,绝不能角色错位;自己分管的工作一定要管好,别人分管的工作一定别涉足;下属的事情千万不要乱插手,复杂的事情一定要请示一把手。凭借这几条,他和大家打成一片。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常和他讨论经营事宜。鲁中商场先后开展的“争创无假货”活动、“争创全市最低价”活动,都有他操劳的影子。《淄博日报》以《车多不碍路 各行各的道》为题,跟踪报道了鲁中商场的创新经验。鲁中商场很快打破老格局,成为城区最好的百货零售企业。


成就和顺境激荡人心,也容易催生头脑发热。王亮方跃跃欲试,撰写了《我市大型商场的经营方略》,刊登在《管子学刊》上。他的初衷很简单,满脑子“如果我是一把手,应该怎么干。”如今,他自我解嘲道:“一个分管行政的副职,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实在是有点‘不着调’啊!”


领导没有因为他的“不着调”而疏远,一如既往地信任、包容、支持他。1992年春,市委组织部到鲁中商场考察党建工作,一把手让他向考察组汇报。他的临场表现,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不久,一家市属中型(一类)商企一把手的职位向他招手。正当他蓄势待发之时,组织安排他到市直机关经济实体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总。


市直机关这个平台,给王亮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会。他本来就爱动脑子,会写文章。入职不久,信心满满地呈交了一份有关会计专业的文件。领导一边审阅文件,一边随手在字里行间添加了“依法”二字,并向他讲解为什么要添加。王亮方思想受到很大震撼,意识到进入一定层次,思维缜密,能说会写是基本功。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他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通过学习、借鉴《人民日报》《淄博日报》,提高写作基本功。从此,他每天精读一个“豆腐块”。从立意构思、写作技巧、行文风格、逻辑关系、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一一探究。在日复一日的雕琢中,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商企有名的笔杆子。


1993年底,党政机关停止经办实体。他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担任淄博第一百货商店副总。几个月后,又改任区商业局副局长,分管百货系统10家中小型企业。他提炼过往经验,制定三个原则:分管的工作一定要做好;不分管的工作一定不要插手;别人插手自己分管的工作一定要高兴。他还为上下级互动制定了几项原则:下面不来请示,不要乱发指示;下面请求帮助,一定竭尽全力;时刻不忘维护一把手的权威。


此时,他思想愈发成熟,考虑问题不再是一条线、一个面,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圆。遇事不慌,冷静思考,全面权衡,延宕决策成为他的基本素养。



暗流涌动惊心动魄 云淡风轻化于无形


1995年底,王亮方担任正在筹建的大型(一)类企业——淄博商厦副总经理,全面负责营销和业务工作。这样一个超大型商企,一些业内人士断言“开业之时就是垮台之日”,还被讥讽为“张店大坑”。


不被看好,是因为有足够的数据和严酷的现实佐证。淄博商厦当时是全省最大规模零售企业,年保本销售额4亿元。全市商业中心,已经被坐拥华联、东方、服装城的淄川占据。张店区国合商企业,年度销售总额只有3.8亿元。规模最大的百货大楼,年销售额8千万元。如日中天的公园商场、鲁中商场,年销售额也就几千万元。有人调侃:“张店国合商业全部关门,也不够淄博商厦保本的。”


更可怕的是,商厦建设期间正赶上紧缩银根,很多同类项目半途而废。一把手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筹集资金,仅能保证工程建设时断时续。


王亮方上任前,一把手对他说:“我能给你的就是10万元启动资金,剩下的就是我和大家的深切期待和无限信任。”当时,商企还是三级批发格局,零售企业进货要到一级站和二级站。依照传统进货模式,要把5万平米的商厦填满,保证如期开业,库存至少需要上亿元,流动资金至少需要5千万。


业务人员八仙过海,到处游说,恳请兄弟单位,批发站赊货。跑了几个月,同意赊货的批发站总货值不过几百万元。更有一些批发企业结成同盟,放言:给淄博商厦供货,必须坚持款到付货原则。


为了扭转困局,王亮方把一把手的超常规思维发挥到极致,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举措。第一项举措,是颠覆现有进货渠道,直接从厂家进货。


如何让理想走进现实,王亮方自有绝招:第一招,在山东卫视做一年的形象广告。目的只有一个——让厂家高层在最可能看电视的时段看到这则广告,留下足够印象。第二招,在《经济日报》刊登整版社会承诺。看似是做给全国消费者看的,实则激发一些厂家高层的好奇心,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第三招,成立批发部,实现从零售为主到批发为主的转变。用50平方米的简陋场地,创造了月销售额数百万元的神话。


王亮方的这些招数,最初,局外人觉得是本末倒置,业内人士说是神经错乱。殊不知,他以最小的投入,达到了最佳效果。为了保证颠覆性举措贯彻到位,他从严治军:“不理解的在贯彻中加深理解,不贯彻的就地罢免”。这些举措让很多前来考察的人拍手称快,一举扭转了无米可炊的被动局面。第一拨前来接洽的团队中,赫然有海尔集团总裁。


他建立“三个不准”进货制度,从根子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利用主要从厂家进货独有优势,参照其他商企进价制定零售价;招招剑指,招招见效,获得压倒性竞争优势。


他不断创新,新举措、新营销连绵不绝。他借鉴国际企业,以营销策划取代传统广告;打破传统思维,首开春节全店营业先河;设立权益科,为消费者代言;他贴近消费者,营销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公益营销惠及大众。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冻结所有食品价格。推出“肉价天天降,保质又保鲜”举措,稳定民心。据央视报道,淄博是当年春节前后食品唯一没有涨价的大中型城市。


商海竞渡,没有风平浪静。很多国内外顶级商企接踵而来。他们或明或暗,把改变淄博商业格局作为首要目标。面对挑战,王亮方谋略出奇,总是领先一步。打托儿、打七寸、抢杠子头、抽支点......,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先至,目不暇接。这让许多国内、国际商业大鳄看的眼花缭乱,折戟沉沙。


步入新时代,电商冲击剧烈。淄博商厦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发展。王亮方说:“营销活动和写文章一样,重复一次是多余,重复两次是垃圾。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每次大型营销活动,一定要有所创新。”淄博商厦在王亮方的掌舵下,一直走在经营实践的理论前沿,引领着淄博商业竞相变革。


王亮方说:“淄博商厦有今天,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很好的团队,有成熟的消费群体。我只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真诚感恩淄博这片黄天厚土,真诚感激跑惯了腿的消费者,我们会始终把顾客当兄弟姊妹,让消费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编辑:丁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