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呼唤更多技能“金牌”
发布时间:2015-08-24    浏览次数:2221

【新闻来源:中国政府网】

 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见证了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技能领域并不占优势。要想以更高的技能水平支撑中国制造,显然需要更多技能“金牌”。具体来说,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技能蓝领人才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现代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

    在日前落幕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4金6银3铜以及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我国参与这项赛事是技能人才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4块熠熠生光的金牌更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新成果,见证了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声誉。

    近年来,从中国高铁亮相巴西里约热内卢,到中国核电设备进入南非核电站,中国制造驰名全球,不仅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占据优势,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也日渐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技能领域并不占优势,这与中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符。“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要想以更高的技能水平支撑中国制造,显然需要更多技能“金牌”,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高技能蓝领人才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情况来看,其他国家的焊工一般受过专业培训,而我国焊工则大部分缺乏系统培训,不是正规军,而且,许多技能竞赛领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级技术工人仅占工人总数的5%。中国机床产量占到世界的38%,但高档数控机床还靠进口;虽然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还需进口。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出台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制造业紧缺的高级技工,我国也要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现代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国制造”成为精品的代名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普通劳动者的技术。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环境;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税收减免、资金配套、招生补贴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明确职业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最低标准,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再次,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中国制造”虽已享誉全球,但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所缺失的,必须补上这一短板。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工人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其职业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岗敬业、钻研创新的职业精神,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大国工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技能人才一定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大有作为。